人生從沒有白走的彎路,六年前微縮資訊匱乏,他憑藉2D跨界3D設計經驗,無師自通摸索出獨特風格。
比起挾帶著龐大資源的主流音樂,像甜樂團這樣年輕又自產自銷的獨立樂團,能達成如此傲人成就,成為了越南獨立音樂界的不敗傳說。初生之犢不畏虎,隔年,甜樂團找上了黑仔共同創作了〈一起遊蕩(Cho tôi lang thang)〉,作為越南獨立音樂的兩大棟樑共同合作,自然又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。
」 (Marzuz,〈如果(Nếu)〉) 越南人們對歌唱一直都有莫大的熱情,不分平日、假日,經常跟三五好友相約在家門口聚餐歡唱。拜21世紀科技進步之賜,使這些來自民間的原創音樂散佈到大街小巷,傳唱著你我周遭都會發生的大小事。2018年,發布了 〈我不需要你以外的東西 (Anh đếch cần gì nhiều ngoài em)〉,透過簡單的和絃配樂,將聽眾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黑仔的作詞上。說到甜樂團的重要作品,2016年這首〈什麼也不做(Không làm gì)〉是首發成名曲,歌詞不只生活化,也十足體現了越南慵懶的生活氛圍。另一首則是2015年的〈承諾來生(Ta hứa sẽ nhận ra)〉,作為越南本土電影鉅製《糟與糠(Tấm Cám)》的主題曲,又將黎吉仲禮的知名度推向一波高潮。
溫柔婉轉的音色,搭配略帶憂傷的情感是最大特色,使她的聽眾橫跨了中青世代。(黑仔 ,〈我不需要你以外的東西〉) 甜樂團 (Ngọt Band) 提起越南獨立音樂,絕對不能不認識的「甜樂團」 (Ngọt Band)。如果純粹只是想知道怎麼準備大學備審資料,那這裡的說明也可以當作普遍性質的基礎。
第二,提出自身經驗反思後的特定觀點或者內容:這裡的「特定觀點」反應出你自身的經驗,觀察,以及思考。除了申請大學入學之外,自傳在其他申請場合(例如獎學金,工作申請,出國交換進修等等)也有相當的重要性。雖然人類學不是動漫科系,老師也不是日本文化通,但是如何從「動漫內容」的表現與分析中,說出該動畫背後可能的意涵,就是人類學的觀察能力,其實也是申請資料書寫的基本精神。以電玩產業來講,會操作內容的人是遊戲玩家,你可以玩得好而名列前茅。
自傳:你是哪種「柱」? Photo Credit: 《鬼滅之刃》 自傳雖然不見得是最重要的個人能力說明指標,但卻能夠顯示一個申請者的自我認知以及基本態度。比如,我們想要了解《鬼滅之刃》的內容為何在這段時間成為台日最紅的動漫,那麼我們需要「比較」作為動漫,這部作品和其他也同樣受歡迎的動漫作品有何「相似」之處。
但我們也要「對比」鬼滅在表現以及議題形態上的特殊「不同」之處。反而讓閱讀資料的老師出現想要討厭「被討厭」的勇氣。從高中到博士班,能夠抓住這個基本能力的表達方式,就能發揮社會科學的觀察力。鬼滅之刃的主角竃門炭治郎,看起來有許多天生機運與家學背景,卻也時時記得他的家人最開始受到了極大的變故。
如何不被「被討厭的勇氣」討厭? 好吧,既然看漫畫具有了正當性,那麼該怎麼分析呢?我們可以先從「要如何讓申請資料從眾人之中脫穎而出」的目標來進行。文:馬上瘋檳榔 三月是大學入學個人申請的重要時刻,高三學生也在此時有機會為過去學習進行總結,並且針對有興趣申請的科系呈現你的特色。準備的時候本來有點傷腦筋,要從四平八穩的入學備審資料原則裡面,找到讓高中生在聽講現場會感興趣的內容?當下靈光一閃,想到動漫《鬼滅之刃》前陣子熱度不錯,也引起許多討論。因此能夠呈現讓人印象深刻的自傳相當重要。
最近正好有機會在南北高中邀請的場合,向高二以及高三學生說明,大學教師會怎麼期待高中申請者的申請資訊。能夠知道如何說出特定題材的「相似」與「不同」,就掌握了分析問題的基本能力。
本篇要開始爆雷了,還沒看過劇情的各位要像善逸一樣可以馬上睡著。於是選擇可從多方討論的《鬼滅》,以及另一部也具有特殊思考取向的動漫電影《你的名字》,作為介紹申請大學資料的應用材料。
但是會分析結構的人才是「系統供應商」,能夠決定遊戲的「實際規模」以及與其他行業結盟的方式。如何知道這個觀察是特定觀點?有個很基本的原則也來自「換位思考」:如果你把這個「特殊性質」去掉,是否也能夠得到類似的觀察或結論?如果是,那麼這可能就不是特殊觀點。首先可能碰到的疑惑是:動漫並不是人類學研究的專門材料,為什麼用動漫資料來解說呢?這兩部動畫當然不是唯一具有人類學相關意義的特例,但是兩部作品都呈現出「換位思考」的人類學基本精神。這些都在他尋找機會「說明自己如何不同」的特質中可以看到。回來想想審查資料的特色,如何讓觀點脫穎而出有幾個方式: 第一,呈現與他人不同的「觀點」:意思是不要寫大家都會寫的東西。更進一步來說,兩部動漫都用文化特質或者傳統信仰的「再創造」為主要模式,可以說也反應了人類學基本的文化觀點。
第三,比較不同觀點的相似與不同之處:社會學科最基本概念就是「比較」(compare)與「對照」(contrast)。這就要從「結構」而不是「內容」的角度來思考現象。
通常在短短的一頁裡,能夠分析你自己的特質(可以據實好壞並陳,但能夠說出特色),並且至少表達你的人格特質與你想申請的科系如何有關(炭治郎如何從生命記憶中發現日之呼吸的能力)。不過也有人認為,自傳與學習心得互相關聯,而競賽成果與讀書計畫順序也可能互換。
如何呈現不同觀點是第一特質。如果你對人類學觀點有興趣,那麼以下的討論說明可以給你某些觀察的基礎
下面影片是1998年6月歐力士對羅德的例行賽,黑木以速球壓制一朗,後者打成界外飛球被接殺出局: 隨著對戰經驗的累積,黑木逐漸掌握一朗的打擊慣性,例如一朗對什麼進壘點的來球會有什麼樣的打擊策略與結果,以及該如何破壞一朗的打擊節奏。因為20年前,亦即2001年,是他挑戰大聯盟的第一個球季,因此許多的第一次都將在2021年進入20週年。森祇晶說:「既然要完全封鎖一朗的難度太高,所以我的重點是:在他上場打擊時,壘上不能有跑者。這就是我的基本想法,在對戰一朗時為降低他擊出長打的機率,我會主攻外角低,以製造滾地球優先。
我知道媒體會認為這場比賽有特殊的意義與重要性,但我不這麼想,面對第一場熱身賽,我很興奮,但不焦慮。但回顧對手面對他的戒慎與無奈,不難想像全盛時期的鈴木一朗,在美日球界是多麼特別的存在了。
而且就算無法順利解決後續打者,至少局面仍在可控制的範圍。西武王朝時期的牛棚大將鹿取義隆,1994年一朗初上一軍時他已經是16年資歷的老將了,什麼是他對戰一朗的投球策略? 「初上一軍的一朗並不是單季兩位數全壘打等級的打者,被他安打上壘的破壞力不大,只要慎防他打長打就好。
」 對於1994年在日本爆紅之後飽受隱私侵擾、極度厭惡八卦雜誌與狗仔的一朗來說,最後這句話已經充分表達他對媒體「敬而遠之」的態度。更多張尤金在運動視界的文章 「20世紀最後的魔球」在大聯盟消失的秘辛?國內投手又該不該禁用? 「如果我成為洋基之星,父親就會來認我。
如果連他都近乎束手無策,不難理解一朗橫掃日職的七年間(1994-2000),洋聯其他球團有多無奈了。也難怪前波士頓紅襪隊總教練Grady Little有感而發說出下面這句名言: 「這世上不存在讓一朗出局的秘訣,你唯一能做的,就是專心對付其他八名打者。」 至於在一朗渡海挑戰前,日職各隊教練團和投手有所謂的「一朗攻略」嗎?許多人會想到1995年「日本一」系列賽,養樂多監督野村克也的「ID野球」,最後以四勝一敗壓倒歐力士封王。一朗在這個系列賽的打擊率只有2成63,19個打數5支安打(包括一支全壘打),兩分打點,而且前四戰只打出三支安打,是養樂多勝出的關鍵。
」 1994年帶領西武拿下洋聯五連霸的監督森祇晶,他的攻略法與鹿取類似,被歸類為消極無奈的類型。只是同樣的狀況要壓制一朗,就變得很有難度。
「製造滾地球優先,被打安打上壘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,但全力防制一朗以長打取分」,這就是鹿取的投球思維:「雖然被一朗安打上壘會增加他回本壘得分的機率,但同樣也增加他在二壘被封殺的可能。」 「事後回想起來,這個世界第一流的打者,日職史上第一位單季200支安打的打者,他的出現,正是洋聯整體實力提升的原因。
黑木會嘗試投內角偏低的壞球引誘一朗出棒,再搭配外角高的「對角線攻略」,事實上這也是黑木從新人年以來,羅德教練團最常指示他的投球策略。補充郭泰源五球三振一朗的經典影片,必看: 話題回到羅德王牌投手黑木,這個曾經被一朗稱讚為「真正敢和他正面對決的投手」,回顧這段歷程,他認為一朗無形中提升了當時洋聯的整體實力: 「投打雙方為了自己的榮譽而戰,在研究與交手的反覆過程中,彼此的實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,全隊的戰力、團隊的組織力也隨之提升。